|
一、工程概况 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始建于1955年,主体结构为24根独立柱支承的现浇钢筋砼梯形屋架加现浇屋面板的框架结构,最大跨度约33m。24根支承屋架的柱均采用独立基础。 改造后的音乐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五层),建筑面积由原来的3337㎡增加到11864㎡,新增建筑面积8527㎡,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4000㎡。本工程原结构为框架结构,改造后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二、新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 该项工程较好的贯彻执行了保护既有建筑,开发利用地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该工程技术先进,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工程的优先水平。 1、原基础下人工挖孔灌注桩成孔设计技术 为保证在大约190kPa压力的地基下进行人工挖孔桩成孔原结构基础不沉降、不倾斜,并保证成孔过程中的安全,采取如下措施: (1)挖桩时采用对称隔柱跳挖法挖桩,当第一批桩浇筑完混凝土且其强度达30%后,方能进行第二批桩的开挖与浇筑。 (2)挖每节桩土时,靠近基础一侧土最后挖去,尽可能缩短基础一侧地基土临空时间。 2、实现新旧柱间力平稳传递的技术 为实现原柱荷载向桩的传递,首先要保证柱荷载能够平稳地传给转换托梁。首先对原柱表面凿毛,剔出凹槽,采用C30混凝土加固至改造后的二层梁梁顶下150㎜处;其次,在承台梁上原柱中一定范围内,均匀布置三排斜向共24根Φ25抗拉斜筋。此斜筋在原柱中用树脂胶化学生根,在新包裹的175㎜混凝土中锚固,利用斜面拉筋在外包混凝土中的握裹力和斜拉筋用化学生根于原柱中的抗拔力及新旧柱间的摩擦力,实现了新旧柱间力在受荷情况下平稳传递。 3、分段挖土做筏基的结构自稳定设计技术 待第一段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0%时,挖第二段土方并做第二段底板,第一段底板与桩构成一个受力刚体,第三段因基桩在地下,整段也是一个刚体,由第一段、第三段与开挖的第二段组合后仍是一个稳定性较强的受力结构整体。如此循环,直至第三段全部完成。 三、获奖单位 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