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区截流蓄洪工程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14-11-18




一、工程概况
    香港市区截流蓄洪工程,是香港历来最大的排洪计划。工程包括建造三条共长20km,设计总排水量达每秒460m³的雨水排放隧道,及两个位于市区地下,总贮水量为109,000m³的蓄洪池。雨水排放隧道的设计雨量重遇期为二百年,而隧道建成后下游市区将可抵御五十年一遇的暴雨。
    “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横跨香港岛,沿半山兴建,主隧道长11km,内径为7.25m。“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位于九龙西北部,隧道全长3.7km,由一段2.5km长沿半山兴建的分支隧道,及一段1.2km长贯通荔枝角市区地底的主隧道组成,内径为4.9m。“荃湾雨水排放隧道”穿越新界大帽山南面,长5.1km,内径为6.5m。“大坑东蓄洪池”位于九龙北部,贮水量达100,000m³。“上环蓄洪池”位于香港岛上环低洼地区,容量为9,000m³。
    三条雨水排放隧道及两个地下蓄洪池相互配合,为香港市区多个沿岸地方,包括主要商业中心及稠密商住区域,提供长远有效的防洪保障。截流蓄洪成效显著,大大提高了香港地区的防洪能力和标准,有效地减轻了城市的洪涝灾害,在近年的多次暴雨中未出现内涝现象。
    工程于2001年1月开工建设,2012年6月竣工,总投资70亿港币。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1. 理念创新:防洪与排涝相结合,从源头高点把市区腹地的雨水在半山截流,利用雨水排放隧道,绕过下游市区,直接排放出海,减少了对市区的影响;地下空间蓄洪,改善现有市区排水系统不足问题,有效疏导洪峰,解决市区低洼点的积水问题。
    2. 工程措施创新:首次在香港隧道施工中进行4.2倍大气压力的压缩空气环境下工作,并实现零减压病个案,在高压隧道建造技术上有突破;首次广泛采用反井建造法,大幅减少车辆运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首次在香港同步实施隧道钻挖和分支隧道爆破,有效缩短工期。
    3. 技术应用创新:工程设计应用模型及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技术,准确分析进出水设施等的水力性能,优化设计,达到最佳的截流及排洪效果。
    4. 雨水回收利用,用于冲洗街道、灌溉绿地等,节约了水资源。雨水排放隧道的截流设计,亦保持了河道生态环境和下游河道的景观。
    5. 一地多用,实现防洪设施与社区设施、交通设施共融,充分利用两个地下蓄洪池上盖,地面作为球场或公园,达到地尽其用;在高架公路下,利用静水池上盖维修空间,修建了大型公众宠物公园,集防洪、运输、休闲于一身,为繁忙市区提供绿化及休憩空间及交通保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6.防洪排涝标准的提高,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及民生威胁和经济损失;工程选址和隧道施工方法的采用,避免在市区内广泛开挖路面对市民、交通和商业活动产生的影响,解决了传统防洪工程方案对市民正常生活的干扰问题。

三、获奖情况
    1. 2014年度国际水协会“项目创新奖”设计组别“全球荣誉奖”及“东亚地区大奖”;
    2. 2012年度英国工程杂志 Ground Engineering举办“年度国际工程大奖”Finalist;
    3. 2012年度International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Association及英国工程杂志New Civil Engineer与Ground Engineering合办“国际隧道工程奖”Finalist;
    4. 2011年度International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Association及英国工程杂志New Civil Engineer与Ground Engineering合办“国际隧道工程奖”冠军;
    5. 2013年度香港工程师学会21世纪香港十大杰出工程项目;
    6. 2012~2013年度香港工程师学会工程创意大奖。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05023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