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打印本页】

来源:基金奖励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9-03-01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设计灵感来源于活化石“鹦鹉螺”的壳体结构,盘旋而上的绿植屋面从公园内冉冉升起,静动有致的建筑宛如一只“绿螺”。整个建筑设计树立了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绿色目标,从形式到内质都体现出“生于自然,融于自然,还于自然”的绿色精神。

博物馆总基地面积28092m2,建筑面积45086m2,地上三层、地下二层,建筑高度18m,基坑工程包含地铁13号线自然博物馆站及静安60#地块,是上海市中心唯一处于公园之中的市级博物馆,其建设规模、展品存量、展示手段、内外部条件处于国内三大自然博物馆的前列。

自然博物馆在自身场馆设计上集成与博物馆建筑特点相适应的生态节能技术,成为绿色、生态、节能、智能建筑的典范。项目通过十二大生态节能技术体系实现上述目标:建筑节能幕墙、绿化隔热外墙及绿化屋面一体化、地源热泵技术、热回收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自然通风策略、自然光导光技术、雨水回收系统、绿色照明、绿色建材、生态节能集控管理平台、全寿命研究平台。

工程于2009年9月1日开工建设,2014年5月30日竣工,总投资20.16亿元。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1.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形成了复合群坑施工成套技术,并提出了“源头控制、路径隔断、对象保护”的基坑变形综合控制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小地下工程建造过程中对城市带来的不利影响。项目科研成果《超大型复杂环境软土深基坑工程创新技术及其应用》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查新显示技术达国际先进。

2.通过绿化隔热外墙及绿化屋面一体化、地源热泵技术、生态节能集控管理平台等十二大生态节能技术体系,在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先后获得LEED金奖、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全国优秀工程设计绿色建筑一等奖、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等奖项。使项目成为绿色生态、节能、智能建筑的典范。

3.针对本工程钢结构要兼顾结构性承载和勾勒建筑造型的艺术钢这一特点进行攻关,使矩形杆件多杆交汇而成的异型网壳结构从深化设计、加工制作、产品检测到现场安装一系列的技术难题的解决,完全自主化。

4.工程研究应用了大面积异形清水混凝土技术、解决大空间各类管线碰撞的管线综合布置技术、针对博物馆对温湿度、空气洁净度、振动、噪声的特殊要求的精密空调技术等。

 

三、获奖情况

1.“超大型复杂环境软土深基坑工程创新技术及其应用”获得201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3.2017年度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优秀绿色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优秀水系统工程一等奖、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

4.2015年度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5.2014~2015年度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6.2014年度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市优质工程)。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