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

【打印本页】

来源:基金奖励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0-09-18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天府广场西侧,是国内首个进行文物安全防震设计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5万m2,地下五层、地上九层,建筑高度46.88m;分为南翼、北翼两部分,分别设有行政办公区、学术报告厅等9个功能区;基础为筏板基础,是目前唯一采用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钢网格为结构体系的博物馆;外立面为铜板+铜网+玻璃幕墙,是世界上最大的盒体铜板幕墙建筑;室内采用轻质隔墙板和干挂石材装配装饰,机电系统包括21个系统,37个子系统;整个设计绿色环保,技术先进合理,是一座集装配、智能、绿色的特大型综合博物馆。

该工程设计先进合理。国际上首次提出“地震动+馆舍+展陈+文物”全系统防震设计理论及方法;首次提出文物防震设计概念、方法及安全指标;率先提出基于文物安全的防震结构减震系数确定方法;研发了系列文物防震技术及防震易损性分级、安全评估方法。构建整体隔震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外壳钢网格组合空间结构体系,使建筑造型功能与结构力学安全同步实现。研发了馆舍结构扭转效应控制措施和设计方法,针对复杂空间结构体系,创新性提出性能化设计方法,完美实现建筑物整体隔震设计目标。

工程于2011年7月25日开工建设,2016年3月30日竣工,总投资8.21亿元。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该工程地处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储藏大量珍贵文物、贵重藏品,工程设计造型新颖、绿色环保,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1、全系统防震技术理论创新:提出“地震动+馆舍+展陈+文物”全系统防震设计理论及方法、文物防震设计概念及方法与安全指标、基于文物安全的防震结构减震系数确定方法,研发了系列文物防震技术及防震易损性分级、安全评估方法,丰富了抗震体系。

2、整体隔震(振)的混合结构体系创新:研制了隔震结构抗拉及抗扭控制方法;采取设置钢弹簧浮置板和隔震沟双重措施,减少地铁振动对结构和馆藏文物影响;构建整体隔震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外壳钢网格组合空间结构体系,使建筑造型功能与结构力学安全同步实现。

3、整体隔震博物馆建设关键技术创新:发明了新型隔震支座抗拉装置、馆舍结构扭转效应控制措施,系统解决了隔震层抗拉、防震扭转效应控制技术难题;开发了超深隔震沟关键技术措施,深化、优化复杂节点工艺,解决了双层永久护壁墙与结构外墙形成的超深隔震沟有限空间施工难题;开发了多规格、组合隔震支座标高、轴线、平整度等高精度安装技术,解决超深隔震层安装难题;运用BIM、智能定位等信息技术,实现了大跨度大悬挑结构、镂空超限结构等复杂钢结构体系变形与应力控制。

4、复杂造型铜材幕墙系统施工创新技术:研发出复杂异型结构盒体超薄金铜板幕墙构造设计及安装工艺,保证了不规则折叠铜板、铜网安装及开放式幕墙质量,很好地实现了结构抗震目标。

三、获奖情况

12017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

22017年度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32018年度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四川土木工程李冰奖;

42016~2017年度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与监理协会四川省建设工程天府杯金奖(省优质 工程);

52017年度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钢结构 金奖。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