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程概况 哈尔滨至大连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南起大连,北至哈尔滨站,全长945.9双正线公里,共计107站105区间,是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史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项跨世纪工程。该工程是我国第一项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全面采用国际先进标准,首次实现变电所无人值班的电气化工程。 哈大铁路牵引供电工程造价27亿元,主要工作量为:立杆塔45025根,承力索和接触线各3385.06条公里,牵引变电所17处。 牵引供电采用25kV工频单相、带回流线的直供方式。首次在国内采用220kV电源进线、单相牵引变压器,用接触网支柱上的隔离开关取代分区亭和开闭所,接触网上下行全并联供电,明显减少变电所设备数量、占地及电能消耗。电调中心设在沈阳,对全线所有被控站实行遥控、遥信,遥测。 接触网在国内首次采用时速200km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新型高速铁路交叉式线岔技术,可达到250万(受电)弓架次以上的使用寿命,实现高可靠、少维修、长寿命和低成本。 该工程自2002年3月1曰正式运营至今,哈尔滨至大连的运行时间缩短2h,客车由36对增加到44对(远期可达50对),货车由4000t提高到5000t。 二、新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 哈尔滨至大连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我国时速200km/h的接触网弹性链形悬挂施工技术体系,实现了德国接触网系列零配件的国产化,多项技术具有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成为铁路高新技术的窗口和电气化铁路建设的里程碑,在秦沈客运专线、京秦铁路提速等工程推广应用,多项科技创新已被纳入我国铁路标准中和用于修改原有标准,为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研发了我国第一个系统:完整的时速200km弹性链形悬挂接触网施工工艺标准、施工工序流程、施工工艺、检测程序和检测标准,在国内首次掌握了国外也未能掌握的弹性链形悬挂接触网施工关键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全线946双正线公里铁路仅设4个抢修基地,维修人员仅863人,比按现行国内规范计算的2551人减少了约2/3,为牵引供电系统运营的高可靠、少维修、长寿命和低成本奠定了坚实基础。 3.高速铁路交叉式线岔安装技术国内首创,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地位,为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交叉式线岔运营安全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国内首创:(1)奇数跨、抛物线形锚段关节和接触线高度变化区段施工技术;(2)施工中应用误差控制理论控制施工偏差及其叠加,确保全线接触线的整体平顺性;(3)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定量计算和判断定位器的受力状况,显著优化弓网关系。 5.施工中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深入研究:(1)接触网弹性链形悬挂施工工序流程;(2)弹性吊索安装;(3)接触悬挂、附加线和支柱三者间的相互作用等,显著提高了工程质量。 6.研发了链条式弹性吊索专用拉力计等多种接触网机械化施工必备的配套专用工具;研究线索工作温度变化对弓网关系的影响,电力脂对加强接触网载(电)流和抗短路能力所起的作用,使接触网工程质量和接触网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加强, 7.从原材料、工艺、结构三个主要方面对德国200km/h接触网58项98种零部件进行了系列化、国产化研制,选用了新的金属型模锻、低压铸造、重力铸造工艺及有限元分析法对零部件可靠性进行验证,把研制零件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填补了我国200km/h零部件系统的空白。 8.我国第一项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全面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国际铁路联盟标准(UIC)、德国工业标准(DIN)、德国联邦铁路行业标准的电气化铁路工程。 9.国内首次在牵引变电所(1)实现无人值班;(2)采用220kV电源进线和单相牵引变压器,明显减少变电所设备数量;(3)采用接触网支柱上的隔离开关取代分区亭和开闭所,大量节省用地,全线每年节约电能约1700万元。 10.在国内首次应用可靠性理论,进行牵引供电系统系统试运行和性能试验,对接触网进行高精度的静态、弹性不均匀度、分速度等级直到铁路最高允许速度的弓网检测,保证了牵引供电系统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11.是我国最具人性化、智能化的牵引供电控制、保护系统。国内首次应用接触网全并联供电技术,减少电能约30%。 三、获奖单位 沈阳铁路局哈大电气化工程建设指挥部 哈尔滨铁路局电气化工程建设办公室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西安铁路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